猪瘟俗称“烂肠瘟”,是由黄病毒科猪瘟病毒属的猪瘟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、发热、接触性传染传染病。具有高度传染性和致死性。本病在自然条件下只感染猪,不同年龄、性别、品种的猪和野猪都易感,一年四季均可发生。
一、流行特点:
(1)种猪带毒现象较为普遍,一些猪场带毒率比较高,成为猪场猪瘟的主要传染来源,常引起哺乳仔猪、保育猪感染发病。种猪带毒常发生繁殖障碍,比如死胎增多。
(2)后备种猪有隐性感染或带毒现象,因种猪流通和交易而造成猪瘟病毒的传播,成为其他猪场和新建猪场猪瘟的主要传染来源。
(3)猪瘟不是常发病,呈散发,免疫猪群以非典型猪瘟为主。
(4)因免疫失败,猪场暴发典型猪瘟也屡见不鲜,每年都可见到猪场暴发猪瘟,而且规模也比较大,至少都是存栏基础母猪百十头左右的猪场。
(5)猪瘟病毒常与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(PRRSV)、猪圆环病毒2型(PCV2)呈现二重感染、三重感染,特别是在有猪瘟病毒污染的猪场。
二、防控中存在的问题:
(1)猪场对猪瘟防控的重视程度不够。其他疫病(如猪蓝耳病)的暴发和流行造成猪场顾此失彼;过分关注其他疫病而忽视了非典型猪瘟的存在;过分依赖疫苗,不重视猪场的消毒卫生和其他生物安全控制措施,造成猪瘟病毒在猪场的循环和反复感染。
(2)猪瘟疫苗的质量影响猪瘟的控制成效。因疫苗质量问题出现的免疫失败造成猪场猪瘟暴发,尽管做了免疫接种,但免疫猪只产生的免疫效力不足以完全抵抗猪瘟病毒野毒的感染,引起非典型猪瘟。
(3)免疫程序不合理。在疫苗质量有保证的前提下,由于免疫程序不合理,导致非典型和典型猪瘟的发生。
(4)不能及时做出正确诊断,典型猪瘟容易判断,但非典型猪瘟容易误诊。
三、防控建议:
(1)加强猪场的消毒卫生与生物安全;
(2)加强疫苗免疫接种。要采用高质量的猪瘟疫苗,建立猪场个性化的、科学合理的免疫程序(首免、二免时间、超前免疫是否实施);实施疫苗免疫效果的监测,采用ELISA方法测血清抗体效价确定首免、二免日龄以及超前免疫是否实施;
(3)要重视猪场猪瘟的诊断与监测。发病猪群出现死胎后,要及时对仔猪、保育猪、生长育肥猪进行诊断,确认是否存在猪瘟。平时要注意收集病料,并实施定期监测,可以适当添加特异免,重建猪群自身非特异性免疫!

主要成分:糖萜素、寡糖、西洋参、刺五加、乌药、仙灵
糖萜素是由糖类、配糖体和有机酸组成的天然生物活性物质,是从山茶属植物种子饼粕中提取的三萜皂苷类与糖类的混合物,具有增强动物免疫力(非特异性免疫)、抗菌、提高动物生产性能等功能,并且其有效成分性能稳定,使用安全。
作用特点
1、抗病毒药物并不能直接杀死病毒,而是通过抑制病毒活动的不同环节,抑制其复制和传播,从而达到治疗病毒性感染的目的,所以筑病毒药物也不像抗菌药物作用那样直接和明显。而糖萜素的抗病毒作用是通过增强机体自身的非特异性免疫功能,从而提高免疫力,达到抗病毒的作用。
2、糖萜素对猪的免疫增强功能,具体表现为可提高猪T淋巴细胞数量、免疫球蛋白含量和猪瘟抗体滴度。
3、促进T细胞增值和CD4+、CD8+T细胞亚群分化成熟,提高T淋巴细胞转化率,增强细胞免疫功能。
4、提高自然杀伤细胞(NK)、巨噬细胞活性和C3b受体花环率,抵抗病原微生物入侵,预防感染糖萜素。
另外,大多抗病毒药物和活疫苗同用会使疫苗失去效果,而糖萜素则可在兽医临床上和疫苗同时使用,从而提高免疫效果。
传染病的三个基本环节:
传染源、传播途径和易感动物。
对于猪只来说有三道防线:
道是皮肤、毛发等天然固有组织。
第二道防线是体液中的杀菌物质(如溶菌酶)和固有免疫细胞(吞噬细胞、杀伤细胞、树突状细胞等)等,它们所发挥的是非特异性免疫作用。
第三道防线则是特异性免疫(疫苗免疫),而非洲猪瘟目前还没有疫苗可以预防。所以我们也只能在第二道防线上进行提升,也就是提升机体的非特异性免疫能力,以阻止外邪的入侵。
我国发生的非洲猪瘟疫情发病特点:
1.非洲猪瘟病毒传播过程非常缓慢;
2.从一栏猪只感染另一栏需要好几天,一圈猪几乎同时发病的不多;
3.强壮的猪和母猪易感。
发病猪只出现临床症状到死亡,同圈的其它猪只也没有任何的症状,甚至许多直到捕杀时状况依然很好。
这部分猪只为什么迟发病或没有发病呢?只有一种可能,那就是抗病力特别强,即非特异性免疫力特别强!发现疫情后建议采取“拔牙式”清除隐患病猪。